深入探究数据库存储技术之 B树 (数据库存储 b树)

数据库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库存储技术则是数据库的核心。随着数据库系统的日益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存储技术被提出和应用。其中,B树是一种重要的高效存储技术,深入探究B树的原理与应用,对了解数据库存储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B树的基本概念

B树是一种平衡的多路搜索树,它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存储多个关键字,并且能够支持快速地查找、插入和删除。B树的数据结构相比于传统的二叉搜索树来说,更适合于存储大量数据,特别是在磁盘上存储数据时,B树的性能表现非常突出。

B树的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立的树形图,从根节点到叶节点的路径上,不论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所得的值均按顺序排列。B树中的每个节点都包含若干关键字和指针,其中指针分为子节点指针和数据指针两种。B树的阶数指的是父节点中子节点指针的个数,因此,B树的阶数越高,每个节点就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但查询速度也会随之降低。

B树的基本性质包括:

1.每个节点最多有m个儿子;

2.除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外,每个节点至少有ceiling(m/2)个儿子;

3.如果根节点不是叶子节点,则至少有两个儿子;

4.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上,且不带标识,这个层称为B树的叶层,其余节点均为索引节点。

二、B树的插入操作

当向B树中插入一个新值时,需要寻找插入位置。B树的插入操作一共有三个步骤:

1.查找插入位置。从根节点开始,按节点上的关键字逐层向下查找,直到找到一个叶子节点,该节点就是新值的插入位置。

2.插入新值。将新值插入到叶子节点的关键字中,保证该节点的关键字仍然按顺序排列。

3.判断是否需要分裂。如果插入操作导致某个节点的关键字数超过了阶数m,则需要将该节点分裂为两个节点。分裂操作分为两步:

①将节点的关键字按顺序排列,把前面ceiling(m/2)-1个关键字留在原节点中,把后面的关键字移到新的节点中,中间位置的关键字插入到父节点中。

②将原节点中最后ceiling(m/2)个子节点移动到新节点中,并更新新节点及其后代子节点的指针。

通过B树的插入操作,能够高效地保证数据的有序性,避免出现数据的大量移动和占用内存。

三、B树的删除操作

当需要从B树中删除某个值时,同样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定位关键字位置。从根节点开始,按节点上的关键字逐层向下查找,寻找到需要删除的关键字所在的叶子节点。如果关键字不存在,搜索会在找到叶子节点之前停止。

2.删除关键字。在叶子节点中删除关键字,如果导致节点的关键字数小于ceiling(m/2)-1,则需要进行合并操作。

3.节点合并操作。当节点的关键字数小于ceiling(m/2)-1时,需要将该节点与相邻的兄弟节点合并为一个节点。合并操作分为两步:

①将原节点与相邻的兄弟节点的所有关键字和子节点合并到一个新的节点中。

②将父节点中的关键字删除,并将新节点的指针更新到父节点中。

通过B树的删除操作,不仅能够高效地删除数据,还能够保证数据的有序性,不会出现数据的破碎和重复。

四、B+树的应用

B树是一种高效的存储技术,但在使用磁盘存储数据时,B树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一种名为B+树的存储结构,它在B树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优化。

B+树的主要特点包括:

1.所有数据都保存在叶层,非叶子节点只存储索引信息,数据指针全部存储在叶子节点中。这种方式可以减少IO操作,从而提高性能。

2.叶子节点通过指针进行了链接,形成了一个有序链表,便于范围查找。

B+树相比于B树的优点如下:

1.由于B+树的非叶子节点只存放索引信息,所以每个节点能够存储更多的关键字,树的高度降低,从而减少IO操作。

2.由于所有数据都存放在叶子节点中,避免了在非叶子节点中查找数据过程中的重复移动数据和磁盘I/O。

3.叶子节点使用有序链表进行链接,便于范围查找,提高查询效率。

B+树在磁盘存储数据时,相对B树能够提供更高性能和更优秀的查询效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

五、

B树作为一种高效的多路搜索树,能够高效地维护数据的有序性,有效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B+树则在B树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优化,适用于磁盘数据库系统中大量随机访问的场景。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具体的场景和数据特点,合理选择不同的存储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性能和效率。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数据库体系结构分为三级:外部级、概念级和什么?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成三级:外部级、概念级和内部级。 

1、外部级

外部级最接近用户是单个用户所能看到的数据特征,单个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外模式”。

2、概念级

概念级涉及到所有用户的数据定义,也就是全局性的数据视图,全局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概念模式”。

3、内部级

内部级最接近于物理存储设备,涉及到物理数据存储的结构。物理视图的描述称为“内模式”。

拓展资料桥敏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数据库在三个级别(层次)上的抽象,使用户能够逻辑地、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物理表示和存储。

实际上 ,对于一个

数据库系统

而言一有物理级数据库是客观存在的,它是进行数据库操作的基础,概念级数据库中不过是物理数据库的一种逻辑的、抽象的描述(即模式),用户级数据库则是用户与数据库的接口,让竖它是坦消大概念级数据库的一个子集(外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的。

(1)模式 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或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模式实际上是数据库数据在逻辑级上的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定义模式时不仅要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要定义数据之间的联系茄乎搭,定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

(2)外模式 外模式也称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顷谈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应用程序都是和外模式打交道的。外模式是保证数据库安全性的一个有力措施。每个用户只能看见和访问所对应的外模式中的数据,数据库中的其余数据对他们是不可见的颤拿。

(3)内模式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它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例如,记录的存储方式是顺序结构存储还是B树结构存储;索引按什么方式组织;数据是否压缩,是否加密;数据的存储记录结构有何规定等。

数据库体系结构包括外部级、概念级和内部级三级.

外部级接近用渗桐户,是单个用户所能看到的数据特性,单个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外模式.

概念级涉及到所有用户的数据定义,也就是全局性的数据视图,全局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概念模式.

内部级接近于物理存储设备,涉及到物理数据存储的结构,物理存储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内模式.

拓展资料:

数据库三级模式

人们为数据库设计了一个严谨的体系结构,数据库领域公认的标准结构是三级模式结构,它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有效地组织、管理数据,提高了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用户级对应外模式,概念级对应概念模式,物理级对应内模式,使不同级别的用户对数据库形成不同的视图。所谓视丛脊坦图,就是指观察野乱、认识和理解数据的范围、角度和方法,是数据库在用户“眼中”的反映,很显然,不同层次(级别)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是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

百度文库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关于数据库存储 b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数据运维技术 » 深入探究数据库存储技术之 B树 (数据库存储 b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