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Redis跳表的访问顺序(redis跳表访问顺序)

Redis是一个开源的、基于内存的可选持久性对象存储,它通过内置的数据结构服务实现快速数据存取。Redis版本3.2实现了新的跳表数据结构,用于实现跳跃表(跳跃表)操作。目前,在Redis中有4个跳表结构,分别是:skip List、Skip List Memory、Skip list Map、Skip list Set(Z-Set)。

一、跳表的结构

跳表由一系列有序的连接节点组成,可以将跳表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多层次的链表,每一层次的节点都链接着先前层次的节点,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使得在搜索操作中,时间复杂度从O(n)降低到O(log n),使查找更加高效。

Redis中的跳表实现采用的是一种多层数据结构,它可以实现高效存储和检索。同时,Redis中跳表还维护了一个总结指针,这使得检索操作更加快捷,从而提速。

二、跳表的访问顺序

1. 跳表的插入:

在插入操作中,首先需要搜索跳表,找到要插入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更新每层的节点指针,最后更新总结指针即可完成插入操作。代码如下:

//搜索跳表
int search_list(list *list, int key)
{
int retval;
node *node;
//定位到指定位置
node = list->head;
while(node != NULL && node->key
{
node = node->next;
}
//找到节点,返回节点中存储的值
if(node && node->key == key)
{
retval = node->value;
} else
{
retval = -1;
}
return retval;
}
//插入节点
int insert_node(list *list, int key, int value)
{
int retval = 0;
node *node, *new_node;

//定位到插入的位置
node = list->head;
while(node !=NULL && node->key
{
node = node->next;
}
//创建新节点
new_node = (node *)malloc(sizeof(node));
new_node->key = key;
new_node->value = value;
//更新指针
new_node->next = node->next;
node->next = new_node;

//更新总表指针
list->head = new_node;
return retval;
}

2. 跳表的删除:

删除操作的过程与插入操作的过程类似,先找到要删除的节点位置,然后在各个层次上更新节点指针,最后更新总指针,代码如下:

//定位到要删除的节点
node *node = list->head;
while(node!=NULL && node->key != key)
{
node = node->next;
}

//若找到,更新节点指针
if(node != NULL)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更新总指针
list->head = node->prev;

三、结论

以上就是Redis中跳表的访问顺序,插入、删除等操作都是依次在各层次上更新节点指针,然后最后更新总结指针,有效地提高了查找效率。


数据运维技术 » 研究Redis跳表的访问顺序(redis跳表访问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