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分区表:深入解析(linux所有分区表)

Linux操作系统实现块设备的分区是通过一种叫做Partition Table(分区表)的数据结构来完成的,它能够记录每个分区的起始和终止位置,以及指定操作系统如何驱动该分区的元数据等。

Linux分区表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它存储在分区的第一个扇区,即分区的引导扇区中。它由一组固定长度的表项组成,每个表项包含一些特定的信息来表示它所属分区的类型、起始节点位置和终止节点位置。该表存储在块设备的引导扇区,因此它在系统启动时能够得到操作系统的第一时间读取和使用。

Linux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分区表格式,主要有两种:MBR(Master Boot Record)和GPT(GUID Partition Table)。MBR是由Intel在1980年发明的一种分区表格式,它的每个表项能够包含分区的起始块、起始柱号、分区大小,以及分区类型标识等,还能够支持多达4个主分区或逻辑分区。GPT是由Intel在2004年引入的一种新分区表格式,它使用GUID来表示每个分区,能够支持128个分区,每个表项最多能够存储72个字节的元数据,可以用来存储分区信息、文件系统UUID等。

Linux分区表格式可以建立文件系统,然后将文件系统挂载到某个分区上,从而实现操作系统的功能。Linux操作系统的分区表格式也可以用来实现高效的内存管理。内核在启动时会加载内核驱动程序,并根据分区表记录的信息来管理和调度硬件设备的存储空间。以下是一段使用fdisk命令创建分区表的代码:

“`shell

sudo fdisk /dev/sda

# 命令模式

# n # 创建新分区

# p # 选择主分区

# 1 # 输入1表示第一个分区

# 按Enter键

# 按Enter键

# w # 保存分区表


总之,Linux分区表是实现块设备存储空间管理和文件系统挂载的重要数据结构,在操作系统启动的时候,它能够帮助内核快速读取和使用块设备中的分区信息,可以说是使块设备可用的核心存在。

数据运维技术 » Linux分区表:深入解析(linux所有分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