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Linux的模块加载过程 (linux modules加载过程)

Linux是一个开源的操作系统,拥有众多的功能和应用程序。其中,Linux的内核是它最核心的部分,承担着与硬件交互和管理整个操作系统的重要任务。而Linux内核的模块化机制,使得它可以按需加载、卸载和替换模块,从而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模块指的是在不修改内核源代码的情况下,增加或删除现有的内核功能的代码块。Linux内核模块是指可加载到内核中的代码段,它们不是内核静态链接库中的函数,而是动态链接库。这些模块可以包含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等应用程序。

模块加载的过程

Linux内核的模块加载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加载模块和初始化模块。

1. 加载模块

由于Linux内核的模块是可加载的,因此首先需要找到模块的代码。在Linux中,模块是以.ko为后缀的文件,它们通常存储在/lib/modules目录中。当系统需要加载一个模块时,会首先在该目录下查找对应的模块文件,并读取其元数据信息,例如在该模块中包含的符号表、依赖性、版本等。Linux内核不允许加载没有被授权的模块文件。

如果确定了所需的模块文件,接下来就需要在内存中为其分配空间以及解析这个.ko文件的符号表,并加入内核的符号表中,以供后续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期望的模块文件不存在,或者文件中的元数据不匹配,加载模块的过程就会失败。

2. 初始化模块

除了内存空间之外,Linux内核还需要对模块进行初始化。在初始化过程中,模块的入口点函数init_module()将被调用,该函数主要是对模块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初始化,例如创建设备节点和文件系统挂载点等等。同时,内核会回调模块的其他函数,例如probe()函数和open()函数,这些函数会负责维护模块与内核其他部分的交互。

在模块初始化完成后,内核还需要在符号表中记录该模块的信息,以便以后的使用。这个时候,模块已经被完全加载到内核中,可以开始被其他部分使用了。

模块卸载的过程

相对于加载模块,Linux内核的模块卸载过程相对简单。当内核检测到某个模块不再需要时,它会调用模块卸载函数cleanup_module()。在该函数中,模块会对设备节点和文件系统挂载点进行清理,回收已分配的内存空间,释放所有打开的资源和锁定。在一切都清理完毕后,模块会从内核符号表中删除,以告知其他部分该模块已不再可用。

在Linux内核的模块化机制中,模块加载和卸载是非常重要的操作。它们使得我们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地增加或删除内核功能,同时也提高了内核的可维护性和模块的重用性。了解模块加载和卸载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Linux核心内部的工作原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调试和优化Linux系统。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OpenWrt教程-如何在OpenWrt系统中添加一个Linux内核模块

linux内核支持动态加载模块,内核模块以.ko为后缀,在Linux系统中,内核模块放在/lib/modulex/x.x.x目录中,其中x.x.x为linux

版本号

加载模块

inod .ko

如果带参数 inod .ko a=1

卸载模块

rmmod .ko

支持的数首正据类型

bool :布尔类型

invbool:颠倒了值的bool类型;

charp :字符指针类型,内存为用户提供的

字符串

分配;

int :整型

long :

长整型

short :短整型

uint :

无符号整型

ulong :无符号物芹指长整型

ushort :无符号短整型

内核模块源码Makefile编写格式和linux源码的格式一样

在OpenWrt系统中,内核模块编译和

应用层

的package编译类似

make package/模块名/compile V=s

比如:

make package/hello_kernel/compile V=s

编译完成后会生成.ko文件,目录文件在build_dir中,但和应用罩配层的build目录有点区别,内核模块的package放在linux目录,如(X86平台):

build_dir/target-x86_64_musl/linux-x86_64/

将编译完成的ko文件传输到OpenWrt系统中,注意编译平台和

开发板

平台的系统架构要一致。

关于linux modules加载过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数据运维技术 » 深入了解Linux的模块加载过程 (linux modules加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