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倍保障:完美数据镜像备份技术解析 (采用了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

在如今信息化普及、云计算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如何做好数据备份以保障数据安全是每个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数据备份方案中,数据镜像备份技术是备份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针对关键数据。

那么什么是数据镜像备份技术呢?数据镜像备份技术又称为完整备份,是将备份的源数据备份完全复制一份到备份存储介质中,也就是备份存储介质中的数据与源数据保持完全的一致性,既包括数据也包括元数据。

数据镜像备份技术在备份中使用最广泛,并且最为可靠,它主要有如下的优点:

1.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镜像备份是完整进行数据复制的技术,这就保证了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及其一致性,这也就是说备份数据与源数据之间不会有任何差异。

2. 提高恢复速度

由于数据镜像备份技术是将源数据全量复制到备份存储介质中,所以在恢复数据时,无需先行合并差异再进行恢复,能够大大提高恢复速度,即实现了“秒级”恢复。

3. 方便快捷

由于是整个数据的备份,恢复时无需关注备份周期,只要在备份完成后完成同步即可,所以非常方便快捷。

4. 安全性高

由于数据镜像备份技术是将源数据完整复制,因此不会出现源数据在备份开始时发生的变化,这确保了备份数据不会受到源数据的影响,安全性高。

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

1. 占用存储空间多

数据镜像备份技术备份的是完全的数据,它的存储需求是其他备份技术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

2. 备份周期长

由于数据镜像备份技术是进行内存级别的全量复制,所以备份周期非常长,往往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备份。

针对其缺点,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存储压缩来解决存储需求过高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企业采取增量备份以替代完全备份,这样就能够解决备份周期长的问题。

无论是使用什么类型的备份方式,对于数据保护有更高的需求且不能忍受数据丢失的企业,数据镜像备份技术仍然是更好的选择。但我们也需要注意,无论什么技术都不是绝对可靠,所以我们需要在镜像备份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多层备份,合理选择备份周期和数据恢复测试时间,以及建立好定期的数据备份策略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raid卡和磁盘阵列的区别?

一个是英文,一个是中文,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有“独立磁盘构成的具有冗余能力的阵列”之意。

磁盘阵列其样式有三种,一是外接式磁盘阵列柜、二是内接式磁盘阵列卡,三是利用软件来仿真。

1 外接式磁盘阵列柜最常被使用大型服务器上,具可热交换(Hot Swap)的特性,不过这类产品的价格都很贵。

2 内接式磁盘阵列卡,因为价格便宜,但需要较高的安装技术,适合技术人员使用操作。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

3 利用软件仿真的方式,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塌歼统自身提好衫姿供的磁盘管理功友绝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低幅度还比较大,达30%左右。因此会拖累机器的速度,不适合大数据流量的服务器。

scsi卡和raid卡的区别

SCSI卡简介

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中文名“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是一种外设接口,在服务器中则主要由硬盘采用,除此之外,还有CD/DVD-ROM、CD-R/RW、扫描仪、磁带机等也有采用这一接口的。其实,SCSI也不算是新的接口类型,早在1986年SCSI标准就已开始制定,至今也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早期Apple(苹果电脑)公司率先将SCSI选定为Macs计算机的标准接口,许多外设都借此统一接口与主系统连接。在PC方面则因为SCSI接口卡和设备昂贵,并且几乎各种外设都有较便宜的接口销丛可替代,SCSI并未受到青睐,尽管性能远不如SCSI接口,而且当时可用的SCSI设备也不多。可如今,支持SCSI接口的外设产品从原本仅有硬盘、磁带机两种,增加到扫描仪、光驱、刻录机、MO等各种设备,大家接触SCSI的机会正在逐步增加中,再加上制造技术的进步,SCSI卡与外设的价格都已经不再高高在上,显示SCSI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SCSI接口向来是以高传输率和高可靠性著称,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和高档PC中,我们常说的硬盘就是指具有SCSI接口的硬盘。SCSI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其应用速度从最初的4MB/S一直发展到目前最快的320MB/S,而且还将向上发展。相对PC机中常用的IDE(ATA)接口来说(目前最快的为133MB/s),它的传传输速率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服务器中通常是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而非常见的IDE接口硬盘。不过目前新的SATA(串行IDE)接口的传输速率也接近SCSI接口速率,也正在服务器中得到应用。

相对烂斗团IDE接口,除了具有传输速率优势外,SCSI接口也较好地解决了多设备挂接问题。常见PC主板的IDE接口只支持挂接4个IDE设备,但是1个SCSI接口可以挂接15个设备以上的设备,对于服务器这种需要海量存储的系统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当然SCSI接口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具体在此就不再详叙了。

SCSI技术发展至今,目前可用的SCSI控制器的类型相当多。

主要类型及各自性能特征如下:

(1)SCSI-1:它是最早的SCSI接口,在1979年由Shugart(希捷公司前身)制订的,在1986年获得美国标准协议承认的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它的特点是支持同步和异步SCSI外围设备,支持7台8位的外围设备,更大数据传输率为 5MB/s,支持Worm外围设备。

(2)SCSI-2:它是SCSI-1的后续接口,是1992年提出,也称为 Fast SCSI。如果采用原来的8位并行数据传输则称为“Fast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为1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7台。后来出现了采用16位的并行数据传输模式即“Fast Wide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2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3)SCSI-3:它是在SCSI-2之后推出的“Ultra SCSI”控制器类型,在这个大类中也可按数据位宽的不同先后推出了两个小类。如果采用原来的8位并行数据传输时称为“Ultra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为2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8台。在将并行数据传输的总线带宽提高到16位后出现了“Ultra Wide SCSI”,它的传输率又成倍提高,即达到了4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4)Ultra2 SCSI:它是在Ultra SCSI的基础上推出的SCSI接口类型。于1997年提出,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的传输模式,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这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与上面几种SCSI接口一样,它也分为采用8位的Narrow 模式和采用16位的Wide模式。8位的Narrow 模式即为“Ultra2 SCSI”,它的传输率为4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7台;而采用16位的Wide模式则称为“Ultra2 Wide SCSI”,它将传输率提高到了8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5)Ultra3 SCSI:它是Ultra2 SCSI的饥橘更新接口,于1998年9月份提出,它除支持现有的SCSI规格,使用和Ultra2 SCSI 完全一样的接口电缆及终结器外,还包含了一些新功能。首先 Ultra3 SCSI采用双缘传输频率(Double Transition Clocking),而Ultra2 SCSI采用得是单缘传输频率,因此Ultra3 SCSI 的传输率是前者的两倍,即160MB/s;此外Ultra3 SCSI还提供了领域确认(Domain Validation)、CRC(Cyclic Redundant Check,冗余循环校正)、封包化(Packetized Protocol)、快速仲裁选取(Quick Arbitrate & Select)这几项新功能;为了加快 Ultra3 SCSI新技术的推出,很多厂商首先推出了Ultra160/m SCSI,Ultra160/m SCSI的技术和Ultra3 SCSI一样,只是没有快速仲裁选取和封包化这两项功能,可以说Ultra160/m SCSI就是Ultra3 SCSI的子集。

(6)Ultra320 SCSI:它的全称为“Ultra320 SCSI SPI-4”技术规范。Ultra320 SCSI 单通道的数据传输速率更大可达320M/S,如果采用双通道SCSI控制器可以达到640M/秒。从基础架构的发展来看,160M/S到320M/S的提升在技术上并不复杂,花费也不大,因此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服务器从SCSI Ultra160到Ultra320 SCSI的技术过渡是非常容易实现。

SCSI控制器接口通常有50针、68针和80针之发,常用的是50针和68针。

SCSI卡就是一种提供一个或以上(一个接口通过电缆可连接15个SCSI设备)的SCSI接口内置板卡,它可插在服务器(或其它设备)主板上的普通PCI(或服务器上的PCI-X)插槽上,实现多个SCSI接口的提供,以方便多个SCSI外设的连接。

SCSI卡的出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 使原来在主板中没有提供SCSI接口的服务器(或PC机)通过普通的PCI插槽连接SCSI接口的硬盘或其它外设;

(2) (2)扩展了SCSI接口数量,因为一般来说在服务器中最多只能提供2个左右的SCSI接口,而SCSI卡可以提供多到4个SCSI接口。(如图1所示)的是一款提供1个内68针、2个外68针SCSI接口的Adaptec AHA39320 SCSI卡,内68针SCSI接口用于SCSI接口硬盘的连接,外SCSI接口用于SCSI外设(包括外置硬盘)的连接,这样最多可连接15个SCSI硬盘,或者30个SCSI外设。

RAID卡简介

RAID卡是一种磁盘阵列卡,它的核心技术当然就是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物理磁盘冗余阵列)。它是一种工业标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提高服务器的磁盘读写性能和镜像备份,以提高服务器磁盘系统的安全级别。当然要实现冗余,则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物理磁盘,所以在RAID卡上则必须提供一个以上的磁盘接口,当然这里的磁盘接口不仅限于SCSI接口,目前还有IDE(ATA)和SATA接口。(如图2所示)的是ADAPTEC SCSI-3210S磁盘阵列卡,它有内2个68针、2个外68针SCSI接口,可实现30个SCSI磁盘或SCSI外设的连接。RocketRAID 404磁盘阵列卡,它提供4条独立的IDE通道,因一个IDE接接口,最能连接2个硬盘,所以它最多可接8个IDE硬盘。

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因为它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无法单块硬盘扩展,要扩展,必须同时对镜像的双方进行同容量的扩展。因为这种冗余方式为了安全起见,实际上只利用了一半的磁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10,两套完整的RAID1 0互相镜像。它的读写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构建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

RAID 5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 5阵列可以有n-1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任何一块硬盘上的数据丢失,均可以通过校验数据推算出来。它和RAID 3更大的区别在于校验数据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块硬盘上。RAID 5具有数据安全、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如果1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将大大降低。

RAID 1、RAID 0+1、RAID 5阵列配合热插拔(也称热可替换)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在线恢复,即当RAID阵列中的任何一块硬盘损坏时,不需要用户关机或停止应用服务,就可以更换故障硬盘,修复系统,恢复数据,对实现高可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介绍,不知这位网友对SCSI卡和RAID卡的区别是否清楚了。

从本文的产品推介中可以看出,RAID卡的价格通常会比SCSI卡的价格高许多,原因当然是它们的用途不一样。SCSI卡仅用于连接SCSI硬盘或外设,而RAID卡的主要用途是通过相应的RAID技术实现磁盘读写性能的提高和数据备份,以便当一个磁盘发生故障时,通过RAID技术可以从阵列中其它磁盘中恢复损坏磁盘中的数据,以更大限度地确保企业服务器数据的完整性,减少因单个磁盘损坏而造成的损失。

况且RAID卡不仅可支持SCSI接口,还可支持如IDE和SATA这样常用的磁盘接口,所以不仅RAID卡的作用要远大于SCSI卡,而且适用范围也更广,价格当然就贵了。

有问题可以加我QQ:

3114阵列卡问题!

磁盘阵列(Disk Array)是由一个硬盘控制器来控制多个硬盘的相互连接,使多个硬盘的读写同步,减少错误,增加效率和可靠度的技术。

RAID是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的缩写,即“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最初为“廉价磁盘冗余阵列”)的缩略语,1987年由

Patterson,Gibson和Katz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的一篇文章中定义。RAID阵列技术允许将一系列磁盘分组,以实现提高可用性的目的,并提供

为实现数据保护而必需的数据冗余,有时还有改善性能的作用。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

RAID 0+1和RAID 5,我们常见的主板自带的阵列芯片或阵列卡能支持的模式有:RAID 0、RAID 1、RAID 0+1。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

间条带化,它将所有硬盘构成一个磁盘阵列,可以同时对多个硬盘做读写动作,但是不具备备份及容错能力,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

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在理论上可以提高磁盘子系统的性能。RAID 1是握慧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可以提高磁盘子系统的安全性,技术简单,

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但它无法扩展(单块硬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严格意义上说,不应称之为“阵列”。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的RAID 0互相镜像。它的读写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构建阵列的

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不能称之为经济高效的方案。

常见的阵列芯片有三种:Promise(乔鼎信息)、HighPoint、顷皮闭AMI(美商安迈)。这三种芯片都有主板集成或独立的阵列卡这二种形式的产品。

Promise常见的阵列芯片有:Promise FastTrak 66、FastTrak 100、FastTrak 133、20232、20235、20237、20230、FastTrak Tx2、FastTrak

Tx4、FastTrak Tx2023。

常见Promise阵列芯片图例:

Promise FastTRAK TX2 阵列卡和Promise FastTRAK TX2023 阵列卡图例:

HighPoint常见的阵列芯片有:HighPoint 370、370A、372、372A。

常见HighPoint阵列芯片图例:

AMI / LSI Logic MegaRAID 这种芯片的产品我们用得很少,现在知道的有艾崴 WO2-R主板上集成了American Megatrends MG80649 控制器,其

阵列卡的产品也没有使用过。

2、注意事项:

1 用来创建磁盘阵列的硬盘,2 一般需成对使用。

3 强烈建议使用型号、容量、品牌均一致的二个硬盘来做阵列。

③ 阵列卡和一部分集成的阵列芯片支持双阵列,当您使用四个硬盘来做阵列时,建议设置为双阵列。但如果主板集成的是Promise类芯片,几

乎都不支持创建双阵列。

4没有安装对应的阵列驱动程序或驱动程序不对,而又设置为由阵列启动时,NT服务器启动时将会蓝屏。

⑤ 任何创建阵列或者重建阵列的操作都将清除硬盘或者阵列上的所有现有数据!!

3、Promise芯片类阵列的具体设置方法:

1 、Promise阵列的创建

注:本范例使用的是Promise FastTrak Tx2型阵列卡

正确设置好二块硬盘的主从跳线,标准的DMA66数据线最外端接主盘,中间接从盘,设置CMOS为IDE0启动。

拷系统盘时,启动硬盘接在IDE1口,系统母盘接在IDE2口。如果使用一根数据线,则启动硬盘跳主盘,系统母盘跳从盘。如果是主板自带的阵

列,还要检查CMOS里的相关设置是否已经打开雀裂。一般应位于CMOS的IDE控制器选项里,类似的字样为:Onboard ATA100 RAID IDE Controller。

系统开机自检完成后,将出现阵列的设置界面:

按“Ctrl + F”进入设置主界面:

? 1、自动设置

? 2、查看硬盘分配状态

? 3、手动建立阵列

? 4、删除阵列

? 5、重建阵列

? 6、配置阵列

主界面共有六个选项。一般我们用得最多的就是第3、第4项。如果选之一项,将会自动把接在阵列卡上的所有硬盘以Raid 0模式设为一个阵列

。选第二项可以查看接在阵列卡上的硬盘的

一些信息。包括主从盘设置、硬盘的型号、容量等。还可以借此检查到硬盘是否已经接好。如果有信息显示为乱码,则表明此盘的数据线没有

接好或者已经损坏。

按键盘主键区的数字键3,进入建立阵列的设置界面:

这里总共可以建立四个阵列(Raid 0+1模式时),但我们一般都只用Raid 0模式。这样,在

Promise Tx2型阵列卡上,我们就只会用到Array 1和Array 2。

在Array 1 上敲回车键,进入下一步的设置界面:

此处Raid Mode(阵列模式)默认为Raid 0,一般无需更改。Stripe Block(带区)

带区是指把组成阵列的每个磁盘的所有空间分割成一些小块。这些小块可以小到几K,也可以大到几兆(实验证明块的更佳大小是32K或64K),

在组成的磁盘中的这些块被交叉创建成“带区”。 例如,每个磁盘上的之一个块被组成一个“带区”,而每个磁盘的第二个块又被组成另一个

“带区”,依次类推。 通过这种方式,阵列盘的大小就是所有加入磁盘大小的总和。调整带区大小的原则是,当阵列盘里存贮的是一些比较零

碎的小型文件时,带区就可以调小一点,如果存贮的是像电影一类的大容量的文件时,带区就可以调大一些。因此这里带区的大小可以根据实

际需要来调整。但要注意,有很大一部分芯片的带区更大也只有64K。使用方向键将焦点移到之一个硬盘上,按空格键或者按字母“ Y”,就可

以选中这个硬盘。一般我们将接在阵列卡上标示为IDE 1的那根数据线上的二个硬盘设为一个阵列,如果您的阵列口上接了四个硬盘,另一根数

据线上的二个硬盘则设为第二个阵列。(当您使用四个硬盘来做阵列时,建议设置为双阵列。如果您要将四个硬盘设为一个阵列,则需将这四

个硬盘全部选中。)选中这二个硬盘以后,按 “Ctrl + Y ”保存设置,这样就建好了一个阵列。

如果设置为双阵列,则需重复刚才的操作。

双阵列建好以后的状态:

在此界面上的Array1或者Array2上按空格键即可确定由哪一个阵列来启动,前面有 * 号的即为引导盘。

建好所有的阵列后,按Esc 键退出设置界面。按字母“Y”将退出并重新启动系统。建好阵列以后,再拷盘时就已经很简单了。由启动硬盘启动

进入Dos ,运行Ghost, 此时单阵

列可以看到三个硬盘,双阵列可以看到四个硬盘。只需按照平常拷普通硬盘时的方法进行拷贝即可。Raid 0 模式的阵列建完后,在Ghost 里将

显示为一个大容量的硬盘,容量为一个阵列

口上二个硬盘容量的总和。

具体拷贝时,您有几种选择。如果只有一个80G的阵列,您可以选择在此80G的阵列里拷40G的系统,然后再拷40G 的游戏。也可以选择80G 全部

都拷为系统。如果只拷为系统,则请根据实

际需要,重新调整一下此80G的分区大小。(具体方法为:先按 ? 退格键将现在显示的容量全部删除,再输入C:盘的大小,一般为3G~ 5G。再

输入E:盘的大小,容量大小一般根据您工作站的多少来确定,一台工作站大约分配200M ~ 300M。调整的同时,在Ghost的下方就可以看到还剩

余多少容量。参考值:E:盘可以分为30G 左右,此时D:盘还剩十几个G。分完C:盘E:盘的大小以后,D:盘的容量就可以随便输入一个较大

的数字,如99999。上下移动光标焦点,Ghost就会自动将剩余的所有空间都分配给D:盘。具体配置参见下图:)

2 、Promise阵列的删除

系统开机自检完成后,将出现阵列的设置界面。按“Ctrl + F”进入设置主界面:

? 1、自动设置

? 2、查看硬盘分配状态

? 3、手动建立阵列

? 4、删除阵列

? 5、重建阵列

? 6、配置阵列

选择第4项Delete Array ,进入删除阵列的菜单:

将光标焦点移到您欲删除的阵列上(Array 1或者Array2),按“Del”键,将会出现一个问你是否真的要删除此阵列的确认界面: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delete this array?Press Ctrl-Y to Delete,or others to

abort…此时按“Ctrl + Y”就会删除此阵列,按其它键放弃。如果是双阵列,删除第二个阵列时,则需重复刚才的操作。

下图是已删除之一个阵列时的状态,Array 1 已经变为空白:

③、其它Promise类芯片的注意事项:

有一部分自带Promise阵列芯片的主板,仅支持创建一个阵列,例如PDC20237芯片。使用此类芯片的主板如技嘉GA-8IEXP主板。其阵列设置自检

界面如下图:

按“Ctrl + F”进入其设置主界面:

? 1、自动设置

? 2、硬盘信息

? 3、查看阵列

? 4、删除阵列

? 5、重建阵列

? 6、配置阵列

由上图可以看到,此芯片并无Define Array 的选项。由此芯片创建阵列时,应选择之一项Auto Setup,然后可以不作任何设置,直接用“Ctrl

+ Y”保存退出就可以了。

按 Esc 退到主界面,提示阵列已建立,按任意键重启:

此类芯片删除阵列的方法参见上述Promise Tx2阵列卡,操作基本相同。

4、HighPoint芯片类阵列的具体设置方法

①、HighPoint阵列的创建

注:本范例使用的是主板自带的HPT370型阵列芯片

正确设置好二块硬盘的主从跳线,标准的DMA66数据线最外端接主盘,中间接从盘,设置CMOS为IDE0启动。

拷系统盘时,启动硬盘接在IDE1口,系统母盘接在IDE2口。如果使用一根数据线,

则启动硬盘跳主盘,系统母盘跳从盘。如果是主板自带的阵列,还要检查CMOS里的相关设置是否已经打开。一般应位于CMOS的IDE控制器选项里

,类似的字样为:Onboard ATA100 RAID IDE Controller。

系统开机自检完成后,将出现阵列的设置界面:

按“Ctrl +H”进入设置主界面:

? 1、建立阵列

? 2、删除阵列

? 3、磁盘镜像

? 4、设置硬盘模式

? 5、选择启动硬盘

主界面共有五个选项。一般我们用得最多的就是第1、第2项。用方向键将光标焦点移到第1项上,按回车(Enter)键,进入建立阵列的设置界

面:

各选项具体含意如下:

? 1、阵列模式

? 2、选择硬盘

? 3、带区大小

? 4、开始创建

此处Array Mode(阵列模式)一般无需更改。Block Size(带区大小),HighPoint系列阵列芯片的带区一般更大也只有64K。用方向键将光标

焦点移到第二项上敲回车键,光标便会自动

跳到下面的硬盘上来。在本例中,主板的阵列口上用一根数据线接了二个金钻40G的硬盘,从下图中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

用方向键将光标焦点移到您准备创建阵列的那个硬盘上,敲回车键,光标会自动跳到下一行,继续敲回车键。如果您是创建一个阵列,当选中

二个硬盘以后,按Esc键,返回到上层菜单

。将光标焦点移到第4项上,敲回车键,出现一行提示:你所选中的硬盘上的所有数据都将会被移除,是否继续?如果键入字母“ Y”,下面的

硬盘状态将会变成阵列的状态,也就是说,

此时阵列创建完毕。如果按“ N”,则会取消。

如果您的阵列口上接了四个硬盘,则另一根数据线上的二个硬盘设为第二个阵列。(当您使用四个硬盘来做阵列时,建议设置为双阵列。如果

您要将四个硬盘设为一个阵列,则需

将这四个硬盘全部选中。)如果设置为双阵列,则需重复刚才的操作。建好所有的阵列后,按Esc 键退出设置界面。按字母“Y”将退出并重新

启动系统。

当阵列建好以后,拷盘时的具体操作请参见Promise阵列部分的内容。

②、HighPoint阵列的删除

系统开机自检完成后,将出现阵列的设置界面,按“Ctrl +H”进入设置主界面:

? 1、建立阵列

? 2、删除阵列

? 3、磁盘镜像

? 4、设置硬盘模式

? 5、选择启动硬盘

选择第2项Delete RAID ,进入删除阵列的菜单:

将光标焦点移到您欲删除的阵列上,按回车键,将会出现一个问你是否真的要删除此阵列的确认界面:

Are you sure want to delete the array? Press Yes/No。此时按“Y”就会删除此阵列,按“N”放弃。如果是双阵列,删除第二个阵列时

,则需重复刚才的操作。

下图是阵列删除前后的比较图,下方的状态栏里又变成了硬盘的信息:

至此,磁盘阵列的创建与删除全部介绍完毕

这种问题很奇怪。如果是正规的 阵敏答列卡的话。建议咨询官方网站,猜拿尺采用升级阵列卡的Bios或许能够解决你的问题。穗高

在设备管理里:SCSI 和RAID控制器是什么啊/谢谢高手

SCSI的英文名称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中文翻译为”小型计算机系统专用接口”;顾名思义,这是为了小型计算机设计的扩充接口,它可以让计算机加装其他外设设备以提高系统性能或增加新的功能,例如硬盘、光驱、扫描仪等。其实,SCSI也不算是新的接口类型,从有人注意到小型计算机功能延伸的问题、开始发展新的统一扩充接口、并在1986年正式订下SCSI的标准,至今也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早期Apple(苹果电脑)公司率先将SCSI选定为Macs计算机的标准接口,许多外设都借此统一接口与主系统连接。在PC方面则因为SCSI接数雹口卡和设备昂贵,并且几乎各种外设都有较便宜的接口可替代,SCSI并未受到青睐;相对的,可用的SCSI设备也就不多了。反观今天,支持SCSI接口的外设产品从原本仅有硬盘、磁带机两种,增加到扫描仪、光驱、刻录机、MO等各种设备,大家接触SCSI的机会正在逐步增加中;再加上制造技术的进步,SCSI卡与外设的价格都已经不再高高在上,显示SCSI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唯厅,有时也简称磁盘阵列(Disk Array)。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指毕隐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备份技术。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级别(RAID Levels)。数据备份的功能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备份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速度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而且可以提供自动数据备份。

如果你电脑安装有SCSI硬盘,或者安装了多块硬盘组成磁盘阵咐旅列的话,就会有这个~但是,如果你没有安装这两样东西的话,出现这个衡姿凳的原因一般来说,是因为安装了虚拟光驱~虚拟光驱一般都是模拟的SCSI设置,因为SCSI设备是支持热插拔的,这样方便虚拟光驱设定虚拟光驱的数量而不需要重新启动电脑册告

SCSI是一种智能空雀的通用接口标准。它是各种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用于计算机和智能设备之间(硬盘、软驱、光驱、打印机、扫描仪等)系统级接口的独立处理器标准。

RAID控制器:RAID是“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的仿亏早缩写,中文意思是独立冗余磁盘备雀阵列。RAID控制器就是管理它的。

一、SCSI卡简介

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中文名“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是一种外设接口,在服务器中则主要由硬盘采用,除此之外,还有CD/DVD-ROM、CD-R/RW、扫描仪、磁带机等也有采用这一接口的。其实,SCSI也不算是新的接口类型,早在1986年SCSI标准就已开始制定,至今也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早期Apple(苹果电脑)公司率先将SCSI选定为Macs计算机的标准接口,许嗤馍瓒冀璐送骋唤涌谟胫飨低沉�印T赑C方面则因为SCSI接口卡和设备昂贵,并且几乎各种外设都有较便宜的接口可替代,SCSI并未受到青睐,尽管性能远不如SCSI接口,而且当时可用的SCSI设备也不多。可如今,支持SCSI接口的外设产品从原本仅有硬盘、磁带机两种,增加到扫描仪、光驱、刻录机、MO等各种设备,大家接触SCSI的机会正在逐步增加中,再加上制造技术的进步,SCSI卡与外设的价格都已经不再高高在上,显示SCSI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SCSI接口向来是以高传输率和高可靠性著称,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和高档PC中,我们常说的硬盘就是指具有SCSI接口的硬盘。SCSI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其应用速度从最初的4MB/S一直发展到目前最快的320MB/S,而且还将向上发展。相对PC机中常用的IDE(ATA)接口来说(目前最快的为133MB/s),它的传传输速率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服务器中通常是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而非常见的IDE接口硬盘。不过目前新的SATA(串行IDE)接口的传输速率也接近SCSI接口速率,也正在服务器中得到应用。

相对IDE接口,除了具有传输速率优势外,SCSI接口也较好地解决了多设备挂接问题。常见PC主板的IDE接口只支持挂接4个IDE设备,但是1个SCSI接口可以挂接15个设备以上的设备,对于服务器这种需要海量存储的系统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当然SCSI接口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具体在此就不再详叙了。

SCSI技术发展至今,目前可用的SCSI控制器的类型相含升当多。

主锋老锋要类型及各自性能特征如下:

(1)SCSI-1:它是最早的SCSI接口,在1979年由Shugart(希捷公司前身)制订的,在1986年获得美国标准协议承认的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它的特点是支持同步和异步SCSI外围设备,支持7台8位的外围设备,更大数据传输率为 5MB/s,支持Worm外围设备。

(2)SCSI-2:它是SCSI-1的后续接口,是1992年提出,也称为 Fast SCSI。如果采用原来的8位并行数据传输则称为“Fast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为1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7台。后来出现了采用16位的并行数据传输模式即“Fast Wide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2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3)SCSI-3:它是在SCSI-2之后推出的“Ultra SCSI”控制器类型,在这个大类中也可按数据位宽的不同先后推出了两个小类。如果采用原来的8位并行数据传输时称为“Ultra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为2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8台。在将并行数据传输的总线带宽提高到16位后出现了“Ultra Wide SCSI”,它的传输率又成倍提高,即达到了4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4)Ultra2 SCSI:它是在Ultra SCSI的基础上推出的SCSI接口类型。于1997年提银晌出,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的传输模式,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这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与上面几种SCSI接口一样,它也分为采用8位的Narrow 模式和采用16位的Wide模式。8位的Narrow 模式即为“Ultra2 SCSI”,它的传输率为4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7台;而采用16位的Wide模式则称为“Ultra2 Wide SCSI”,它将传输率提高到了80MB/s,更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5)Ultra3 SCSI:它是Ultra2 SCSI的更新接口,于1998年9月份提出,它除支持现有的SCSI规格,使用和Ultra2 SCSI 完全一样的接口电缆及终结器外,还包含了一些新功能。首先 Ultra3 SCSI采用双缘传输频率(Double Transition Clocking),而Ultra2 SCSI采用得是单缘传输频率,因此Ultra3 SCSI 的传输率是前者的两倍,即160MB/s;此外Ultra3 SCSI还提供了领域确认(Domain Validation)、CRC(Cyclic Redundant Check,冗余循环校正)、封包化(Packetized Protocol)、快速仲裁选取(Quick Arbitrate & Select)这几项新功能;为了加快 Ultra3 SCSI新技术的推出,很多厂商首先推出了Ultra160/m SCSI,Ultra160/m SCSI的技术和Ultra3 SCSI一样,只是没有快速仲裁选取和封包化这两项功能,可以说Ultra160/m SCSI就是Ultra3 SCSI的子集。

(6)Ultra320 SCSI:它的全称为“Ultra320 SCSI SPI-4”技术规范。Ultra320 SCSI 单通道的数据传输速率更大可达320M/S,如果采用双通道SCSI控制器可以达到640M/秒。从基础架构的发展来看,160M/S到320M/S的提升在技术上并不复杂,花费也不大,因此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服务器从SCSI Ultra160到Ultra320 SCSI的技术过渡是非常容易实现。

SCSI控制器接口通常有50针、68针和80针之发,常用的是50针和68针。

SCSI卡就是一种提供一个或以上(一个接口通过电缆可连接15个SCSI设备)的SCSI接口内置板卡,它可插在服务器(或其它设备)主板上的普通PCI(或服务器上的PCI-X)插槽上,实现多个SCSI接口的提供,以方便多个SCSI外设的连接。

SCSI卡的出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使原来在主板中没有提供SCSI接口的服务器(或PC机)通过普通的PCI插槽连接SCSI接口的硬盘或其它外设;

(2)扩展了SCSI接口数量,因为一般来说在服务器中最多只能提供2个左右的SCSI接口,而SCSI卡可以提供多到4个SCSI接口。(如图1所示)的是一款提供1个内68针、2个外68针SCSI接口的Adaptec AHA39320 SCSI卡,内68针SCSI接口用于SCSI接口硬盘的连接,外SCSI接口用于SCSI外设(包括外置硬盘)的连接,这样最多可连接15个SCSI硬盘,或者30个SCSI外设。

二、RAID卡简介

RAID卡是一种磁盘阵列卡,它的核心技术当然就是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物理磁盘冗余阵列)。它是一种工业标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提高服务器的磁盘读写性能和镜像备份,以提高服务器磁盘系统的安全级别。当然要实现冗余,则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物理磁盘,所以在RAID卡上则必须提供一个以上的磁盘接口,当然这里的磁盘接口不仅限于SCSI接口,目前还有IDE(ATA)和SATA接口。(如图2所示)的是ADAPTEC SCSI-3210S磁盘阵列卡,它有内2个68针、2个外68针SCSI接口,可实现30个SCSI磁盘或SCSI外设的连接。(如图3所示)的RocketRAID 404磁盘阵列卡,它提供4条独立的IDE通道,因一个IDE接接口,最能连接2个硬盘,所以它最多可接8个IDE硬盘。

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因为它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无法单块硬盘扩展,要扩展,必须同时对镜像的双方进行同容量的扩展。因为这种冗余方式为了安全起见,实际上只利用了一半的磁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10,两套完整的RAID1 0互相镜像。它的读写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构建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

RAID 5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 5阵列可以有n-1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任何一块硬盘上的数据丢失,均可以通过校验数据推算出来。它和RAID 3更大的区别在于校验数据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块硬盘上。RAID 5具有数据安全、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如果1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将大大降低。

RAID 1、RAID 0+1、RAID 5阵列配合热插拔(也称热可替换)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在线恢复,即当RAID阵列中的任何一块硬盘损坏时,不需要用户关机或停止应用服务,就可以更换故障硬盘,修复系统,恢复数据,对实现高可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了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采用了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双倍保障:完美数据镜像备份技术解析,raid卡和磁盘阵列的区别?,3114阵列卡问题!,在设备管理里:SCSI 和RAID控制器是什么啊/谢谢高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数据运维技术 » 双倍保障:完美数据镜像备份技术解析 (采用了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