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空间数据库设计阶段的流程 (空间数据库设计阶段)

随着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应用需要使用空间数据,如地图、导航、交通、气象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空间数据库的时候要非常的专业、系统化和规范化。在实际的工作中,优化空间数据库的设计阶段的流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制定高质量的空间数据库方案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

一、需求分析

在设计空间数据库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通过分析应用对空间数据库的需求,确定需要存储哪些数据、存储数据的格式、数据量的大小和使用频率等。需求分析不仅要考虑当前使用的功能,还要将未来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充分考虑进去。根据需求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数据库设计的范围和目标,进一步确定设计的方向和方法。

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对后续的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充分地根据应用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数据类型、存储结构、查询方式等方面的设计,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需求分析可以将不必要的信息和功能提前剔除,提高数据库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二、数据处理

在确定了数据库的范围和目标后,我们要开始考虑数据处理的问题,包括数据的统一和标准化、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建模等。数据处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洞察用户需求和行为,同时也能提高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效率。

数据统一和标准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涉及到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数据库的结构和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空间数据时,我们需要善于把握模式和特点,将数据转化为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和方式。数据采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数据来源、数据格式、数据搜集和整合等方面的问题。数据清洗可以帮助我们去除不必要的冗余和噪声数据,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在数据建模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尽量简化数据模型,保证简单的数据结构和查询效率。

三、技术支持

在数据库设计流程中,技术支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涉及到数据库的框架、平台、软件、硬件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和熟悉各种技术工具的应用和特点。技术支持不仅要深入研究各种空间数据库的技术原理,同时也要关注数据库安全、性能、容错等问题。在技术支持方面,我们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保持关注最新的技术动态和行业趋势。

综上所述,优化空间数据库设计阶段的流程不仅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各种数据库的技术特点和实际需求,还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技术工具的应用和优势。同时,我们需要注重团队的协作和沟通,充分发扬集思广益的优势,凝聚各方贡献,形成高质量的数据库设计方案。未来,中国空间数据库的发展潜力很大,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共同推动中国空间数据库事业的发展!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数据模型的作用及三要素是什么?

数据模喊郑型(Data Model)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数据模拟。数据库中,用数据模型来抽象地表示现实世界的数据和信息。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森游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及完整性约束条件郑春颂。

数据模型

三要素是

数据结构

、数据操作、数据约束。

1、数据结构

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即带“结构”的数据元素的。。通常情况下,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数据结构往往同高效的检索算法和索引技术有关。

2、数带橡信据操作

数据模型中数据操作主要描述在相应的数据结构上的操作类型和操作方式。它是操作算符的,包蠢轮括若干操作和推理规则,用以对目标类型的有效实例所组成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3、数据约束

数据模型中的数据约束主要描述数据结构内数据间的语法、词义联系、他们之间的制约和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的规则,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它是完整性规则的,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

扩展资料:

数据模型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分成三种类型:

1、概念模型

一种面向用户、面向客观世界的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世界的概念化结构,它是数据库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初始阶段,摆脱

计算机系统

及DBMS的具体技术问题,集中精力分析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等。

2、逻辑模型

一种面向

数据库系统

的模型,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此模型既要面向用户,又要面向系统,主要用于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的实现。

3、物理模型

一种面向计算机物理表示的模型,描述了数据在储存介质上的

组织结构

。每一种逻辑数据模型在实现时都有其对应的物理数据模如首型。DBMS为了保证其独立性与可移植性,大部分物理数据模型的实现工作由系统自动完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数据模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数据结构

三要素是

数据结构

、数据操作、数据约束。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这些对象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数据结构指对象和对象间联系的运返表达和实现,是对系统静态特征的描述。

数据操作是对数据库中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族悄誉,主要指检索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两类操作。

数据模型

必须定义这些操作的确切含义、操作符号、操作规则(如

优先级

)以及实现操作的语言。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数据完整性约束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规定数据库状态及状态变化所应满足的条件,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作用是空间数据模型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的概念,它为描述空间数据的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提供着基本方法。因此,对空间数据模型的认识和研究在设计GIS空间数据库和发展新一代

GIS系统

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拓展资料兆段

空间数据模型可分为:

1、概念模型(分三种:1:场模型:用于描述空间中连续分布的现象;2:对象模型:用于描述各种空间地物;3:网路模型:可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网络)

2、逻辑数据模型(常用的分:矢量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等)

3、物理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是指概念数据模型在计算机内部具体的存储形式和操作机制,即在物理磁盘上如何存放和存取,是系统抽象的更底层。)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

数据模型的州坦作用是: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模拟,在数据库中,用数据模型来抽象地表示现实世界的数据和信息。 

扩展资料

数据结构:

就是前面说的数据在数据区中的存储结构,在关系模型中就是采用的关系模型了,就是“二维表”的形式。

数据操作:

指的是对数据的一些操作,包括查询、删除、更新、插入等。亮稿

数据的完册键桐整性约束:

就是对所存数据的约束规则,有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等等,就是取值唯一、不能为空等一系列操作。

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特性

(1) 分析现行运行过程,获取现行系统流程图  系统分析员在对用户现行工作流程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要对现行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明确现行系统的目标、规模、界限、主要功能、组织机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数据存储、对外联系、日常事物处理与主要存在问题,获取对现行系统的充分认识与理解。  按照现行系统的职能划分和业务范围,概括抽象出现行系统的业务框图或业务流程图,通过各业务职能的相互关系和可实现程度,初步界定出GIS建设可实现的业务内容培枝凳和可改进的职能。例如,对于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提供空间分析功能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实现对土地有关的各项指标的查询、统计以及进行土地资源的单一或多用途评级、评价,但不可能期望通过该级别GIS的建设实现对土地利用的自动规划。  按照现行系统对数据的使用、加工和处理过程,获得现行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对于以空间数据处理为其对象的部配旅门来说,它的运作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形、表格、文挡资料,数据流程图是其具体业务过程和作业过程的反映,代表了数据操作的逻辑模型。  (2) 进行数据分析,获取数据字典  对数据流程图中出现的所有空间数据、属性数据进行描述与定义,形成数据字典,列出有关数据流条目、文件条目、数据项条目、加工条目的名称、组成、组织方式、去值范围、数据类型、存储形式、存储长度等。  数据流条目:组成、流量、来源、去向; 文件条目:文件名、组成、存储方式、存取频率;  数据项条目:数据项名、类型、长度、取值范围;  处理条目:处理名、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处理逻辑。  (3) 导出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  在理解现行系统怎样做的基础上,明确其本质是做什么,对现行系统的具体模型进行抽象,去掉那些具体的、非本质的、在进一步深入分析中造成不必要负担的东西,获取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作为待建GIS逻辑模型的依据。例如,对图8-1(a)所示非本质的因素进行抽象,可得图8-1(b)所示的逻辑模型。

(4)进行用户需求分析与描述

  在对现行系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和 弊端,对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综合抽象和提炼,形成对待建GIS需求的文字描述,包括有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数据管理能力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保密需求、用户接口需求、联网需求、软硬件需求、运行环境需求等的文字描述。

(5) 明确待建GIS的目标

对可行性分析中的目标进行进一步深化明确,获得待建GIS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

(6) 导出待建GIS的逻辑模型

这是系统分析中实质性的一步。将待建系统的逻辑模型与待建

GIS的目标相比较,找出逻辑上的差别,决定出变化的范围,明确待建GIS做什么;将变化的部分看作新的处理步骤或模块,对现有数据流程图进行调整;由外向内逐层分析,获得待建GIS的逻辑模型。

(7) 制定设计实施的初步计划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各子系统(或模块)开发的先后顺

序,分配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和人;对GIS建设的时间进度进行安排;对GIS建设费用进行评估。

系统分析的最后阶段由分析员提交用户需求分析报告,用户需求分析报告一般应经过用户主管部门的批准,在经过用户和开发者双方认可后,具有合同的作用,是GIS建设中进行开发设计和验收的依据。 GIS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的任务主要有:

(1) 系统的目的、目标及属性的确定

系统的目的是系统建成后应达到的水平标志,或称系统预期达

到的水平。GIS系统必须提出明确的系统目的,以指导工作的展开。

系统目标是实现目的过程中的努力方向,GIS工程中提出的系统目标因具体问题而变化,比如:

·投资规模(大、中、小)

·建设周期(一年、二年,……)

·数据准备(半年,一年,……)

·数据采集(半年,一年,……)

·旧有设备的利用

·效益预计·系统搭桐被接纳和使用度(或满意度)估计

……

系统属性是指对目标的量度。由于GIS工程建设的多样性及不易量测的特点,衡量GIS工程的属性通常采用:

·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

·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

·系统对原有工作模式改进程度

·对使用者的满意度调查……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常常遇到系统目标不只一个,而是多个,它们共同构成目标。对目标的处理,往往把目标分解,按子集、分层次画成树状结构,称其为目标树,如图8-2。

图8-2 目标树示意图

构造目标树的原则是:

1)目标子集按目标的性质进行分类,把同一类目标划分在一个目标子集内;

2)目标分解,直至可量度为止。

把目标结构画成树状结构的优点是,目标的构成与分类比较清晰、直观;更为重要的是,按目标性质分为子集,便于进行目标间的价值权衡,也就是说,在确定目标的权重系数过程中,能够明确地表明应该和那些层次、那些部门的决策者对话。

(2) 进行各子系统或模块的划分与功能描述

按照GIS各功能的聚散程度和耦合程度、用户职能部门的划分、

处理过程的相似形、数据资源的共享程度将GIS划分为若干子系统或若干功能模块,构成系统总体结构图,并对各系统或模块的功能进行描述。(3) 模块或子系统间的接口设计

各子系统或模块作为整个GIS的一部分,相互间在功能调用、

信息共享、信息传递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故应对其接口方式、权限设置进行设计。例如,一个城市规划与国土信息系统可划分为基础信息、规划信息、土地管理、市政管线、房地产管理、建筑设计管理等子系统。相互间都要共享有关基础数据、规划数据、市政管线数据、地籍数据,同时存在相互的调用,应对调用方式、数据共享权限等作出严格规定与设计。

(4) 软硬件配置设计

硬件:包括计算机、存储设备、数字化仪、绘图仪、打印机、

其它外部设备。说明其型号、数量、内存等性能指标,画出硬件设备配置图。

软件:说明与硬设备协调的系统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等。

(5) 网络设计包括对网络的结构、功能两方面的设计。例如,在城市规划与

国土信息系统中,基础信息、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市政管线、房地产管理、建筑设计管理等子系统间存在着数据共享和功能调用关系,由于各自针对不同的部门使用,就要求设计相应的网络结构,实现相互间及其与总系统的联网,同时,城市规划与国土信息系统也可能与城市经济信息系统联网。

(6) 输入输出与数据存储要求

对新建GIS输入、输出的种类、形式要求等,以及对数据库的

用途、组织方式、数据共享、文件种类作一般说明,详细内容在详细设计中考虑。

(7) 开发策略规定

包括经费管理、条件保证、运行管理、计划实施、实施方案说

明、组织协调等的规定。

(8) 成本与收益分析成本是指开发和(或)运行GIS系统所支付的资金,而收益是

指由于新系统的投入而增加的收入或减少的成本。开发系统是一种投资,这意味着当前需向某一项目支付资金,希望将来某个时候能够获得收益。在开发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投资,而期望的收益来至减少成本或增加收入。如果期望的收入小于成本,那么这个系统可能不值得继续做下去。

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主要内容有:  (1) 模块设计  详细设计是对总体设计中已划分的子系统或各大模块的进一步深入细化设计。按照内聚度和耦合度、功能完整性、可修改性进一步划分模块,形成进一步功能独立、规模适当的模块,要求各模块高内聚低耦合(即块内紧,块间松),对各模块进行设计,画出各模块结构组成图,详细描述各模块的内容和功能。  (2) 代码设计  GIS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为减少数据冗余度,方便对数据的分类、统计、检索和分析处理,提高处理速度,便于管理,节约存储,需要对有关数据元素或数据结构(如用地分类、公共建设设施性质、管道类型、管道名称等)进行代码设计、形成编码文件,必要时还应建设代码字典,记载代码与数据间的对应关系。GIS中所设计的代码应具有唯一性、标准性和通用性、可扩充性和稳定性、易修改性、易识别和记忆等特点。  (3) 数据库设计  常用的关系数据库并不适合对GIS中大量的空间数据的有效管理。GIS中一般应包含两个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一般说来,GIS的开发平台已经提供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或从现有的系统中选购。数据库设计要完成数据库模型设计、数据结构的设计。  对于一个大型的GIS,数据库的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求数据库设计者对数据库系统和GIS应用系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要对数据分层、要素属性定义、空间索引或检索等作明确的设计。  (4) 数据获取方案设计  数字化作为GIS数据采集的重要方式,是GIS获取有关图形图件信息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方案设计的内容包括:内容选取与分层、数字化中要素关系的处理原则与策略、相应专题内容的数字化方案、数字化作业步骤、数字化质量保证等。  (5) 界面设计  GIS作为一种可视产品,一个人机界面友好,简单易学、灵活方便的界面是GIS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GIS数据信息的提供显示更多地与图形符号化紧密相联,要多图面布局形式、图面布局内容、色调搭配、菜单形式、菜单布局、对话作业方式说明。 (6) 输入输出设计  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对输入输出的内容、种类、格式、所用设备、介质、精度、承担者作出明确的规定。  (7) 程序模块设计  对模块设计中的各模块进行逐个模块的程序描述,主要包括算法和程序流程、输入输出项、与外部的接口等。  (8) 安全性能设计  用来避免由于存在的各种危险而造成的事故,确保GIS系统使用安全,运行可靠。按照待建GIS的状况和用户对象,进行如下某些内容的设计:对用户分级,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对数据分类,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口令检查,建立运行日志文件,跟踪系统运行;数据加密;数据转储、备分与恢复;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9) 实施方案设计  对工作任务分解,指明每项任务的要求和负责人,对各项工作给出进度要求,作出各项实施费用的估算及总预算。  系统设计的主要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包括总体设计说明书和详细设计说明书,是GIS系统的物理模型,也是GIS实施的重要依据。 开发与实施是GIS建设付诸实现的实践阶段,实现系统设计阶段完成的GIS物理模型的建立,把系统设计方案加以具体实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占用较长的时间,因此必须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的要求组织工作,安排计划,培训人员,开发和实施的内容及流程见图8-3。

(1) 程序编制与调试 

程序编制与调试的主要任务是将详细设计产生的每一模块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予以实现,并检验程序的正确性。为了保证程序编制与调试及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软硬件人员首先应进行GIS系统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一般情况下,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在GIS提供的环境下进行,根据具体的问题,分析、编写详细的程序流程图,确定程序规范化措施,最后完成程序的编制、调试、测试。程序编制可以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使每一程序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修改性。当然也可以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每一个程序都应有详细的程序说明书,包括程序流程图、源程序、调试记录以及要求的数据输入格式和产生的输出形式。

(2) 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立

GIS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GIS规模大,数据类型复杂多样,数据的收集与准备是一项既繁琐,劳动量又巨大的任务,要求数据库模式确定后就应进行数据的输入,对数据的输入应按数字化作业方案的要求严格进行,输入人员应进行相应程度的培训工作。(3) 人员的技术培训

GIS的建设需要很多人员参加工作,包括系统开发人员、用户和领导阶层,为了保证GIS的调试和用户尽快掌握,应提前对有关开发人员、用户、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GIS的概貌和使用方法。

对于一般人员和领导,也应给予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使其对新建GIS系统有所了解,关心和支持GIS的实施工作。

(4) 系统测试

系统调试与测试是指对新建GIS系统进行从上到下全面的测试和检验,看它是否符合系统需求分析所规定的功能要求,发现系统中的错误,保证GIS的可靠性。一般说来,应当由系统分析员提供测试标准,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试方法,然后和用户、系统设计员、程序设计员共同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的数据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来自用户的实际业务,经过新建GIS的处理,检验输出的数据是否符合预期的结果,能否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直到满足用户要求为止。

测试方法可采用如下流程实施:设计一组测试用例→用各个测试用例的输入数据实际运行被测程序→检测实际输出结果与预期的输出结果是否一致。这里供测试用的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测试不同的功能,测试数据应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含有一定的错误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应符合程序要求。

GIS的开发与实施阶段将产生一系列的系统文挡资料,一般包括用户手册、使用手册、系统测试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测试报告等。 (1) 系统的维护  GIS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纠错  纠错性维护在系统运行中发生异常或故障时进行的。往往是对在开发期间未能发现的遗留错误的纠正。任何一个大型的GIS系统在交付使用后,都可能发现潜藏的错误。  2) 数据更新  数据是GIS运行的血液,必须保证GIS中数据的现势性,进行数据的及时更新,包括地形图、各类专题图、统计数据、文本数据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由于空间数据在GIS中具有庞大的数据量,这里研究如何利用航空和多种遥感数据实现对GIS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可借助航空影象实现对地图的更新。  3) 完善和适应性维护  软件功能扩充、性能提高、用户业务变化、硬件更新、操作系 统升级、数据形式变换引起的对系统的修改维护。  4) 硬件设备的维护  包括机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例如,一旦机器发生故障,则要有专门人员进行修理。另外,随着业务的需要和发展,还需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为了避免系统维护过程中带来的副作用(对其它过程或子系统的影响),加强维护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按如下步骤严格执行:提出修改需求→领导批准→分配维护任务→验收工作结果。  (2) 系统的评价  评价是指对GIS的性能进行估计、检查、测试、分析和评审。包括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以及评价系统目标实现的程度。在GIS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系统评价的指标包括经济指标、性能指标个管理指标各个方面,最后应对评价结果形成系统评价报告。

关于空间数据库设计阶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数据运维技术 » 如何优化空间数据库设计阶段的流程 (空间数据库设计阶段)